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

Powell's Books- 世界最大的獨立書店


內心總有那麼一間書店,那是紐約的"Shop Around the Corner",是倫敦查令十字路84號的馬丁與柯恩。一旦談起書店,那則是一籮筐的回憶:中山北路七段擁有灰色外牆的誠品、六段的胡思(Whose Books)、舊金山的城市之光(City Light);書櫃紀錄著身高的變化,書本標示了知識的追求,店址則紀念著途經的城市。每趟旅行,總要翻弄城市角落的書頁,然而,前往波特蘭的鮑威爾(Powell's Books)卻是個意外。

隨著亞馬遜和電子書鋪天蓋地的擴張,導致美國最大連鎖書店Border2011年宣佈倒閉,其競爭對手Barnes&Noble不喜反憂,今年已宣佈不再販賣由亞馬遜出版的書籍。然,正當美國大型連鎖書店人人自危,位於波特蘭的獨立書店鮑威爾卻超脫在這場戰爭之外。四層樓的空間,擁有幾近一百萬的藏書,一天甚至有八萬人的流量,世界最大的獨立書店稱號,當之無愧。


那是春假旅行的一站,甫結束水深火熱的冬季課程,氣力耗盡,被好心同學拎著走了趟Road Trip。從華盛頓州往南走,越過雪山和滿山谷的果園來到波特蘭,朋友提到這裡有間全世界最大的獨立書店,想當然爾,鮑威爾書店因此與「巫毒甜甜圈」成為當日的重要景點書店外觀並無特殊,紅白相間的招牌看上去反而像間普通的商店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 
店內之大,光是逛完一層就需半個鐘頭,我走在巨大的書櫃旁,想著究竟是什麼魔法,會讓手捧Kindle的「現代讀者」再度走進書店帶本書走?

        巨人般的書櫃,卻不見梯子,到底要怎麼拿頂端的那本


我想起營業始於1994年的中山誠品,那是我書店熱愛的啟蒙;卡滋作響的木頭斜坡,三樓的童書繪本,黃皮面的亞森羅蘋,我和表弟不知在那無邊無際的童話世度過多少玩捉迷藏的下午

中山誠品三樓 (照片來源: 合眾國)


我想起胡思,一間身藏於中山北路六段二樓的二手書店,店內空間不大,卻總能許我寧靜的下午,我喜歡窗邊的位置,也喜歡在架上找尋有無作者的簽名。中山誠品之後,胡思伴我從高中到研究所,整整八年,但最終仍不敵高額的房租。從此,再找不到一個可讓人午後閑晃的小二樓。

胡思的外觀(照片來源: Whose)


我也想起舊金山的城市之光,那是「垮掉一代」(Beat Generation)的象徵;店內充滿嬉皮和觀光客,擺設毫無秩序,牆壁上則貼滿海報或標語。往二樓走去,那有間安靜的閱讀室,隨手拿了本On the road坐在地板,卻連封面都沒打開,只覺得身處於此,光是思索都覺得太過奢侈;想著,想著這趟一個人的旅程,正要進入尾聲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

"Read Here Now" (攝於城市之光的二樓,2009年夏)



描寫書店的經典小品,自然要提起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(84 Charing Cross Road)裡那間「從狄更斯書裡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。這段因購書而結識書店老闆法蘭克的故事,讓海倫Helene Hanff在故事的尾聲寫下真摯的告白:「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路84號,帶我獻上一吻,我虧欠它良多。」對一間書店的情感,還有什麼比這句話要貼切?

    

     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故事尾聲,海倫向法蘭克詢問有無《傲慢與偏見



或許是太多回憶交織,與鮑威爾雖短短相遇,卻讓人意猶未盡,還是她的迷人,在於能勾起每個人心中所屬的書店記憶?在結帳櫃,店員看見我選了書店的徽章和磁鐵作為紀念,「你雖然沒有買書,但我還是給你一張鮑威爾的書籤」,他轉身拿了張印有書店名字的小卡,淘氣地眨了眼,霎時,我又回到中山誠品的最後一夜,那位誠品店員體諒還是高中生的我,沒有五百元發票兌換紀念明信片:

「就送給妳了,我知道妳很愛這裡!」


道別了中山誠品,道別了胡思和城市之光,在那天,我的書店記憶有了鮑威爾書店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本文刊於西城時報THURSDAY, 15 NOVEMBER 201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關鍵評論網 2013.10.26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想一睹鮑威爾真面目,可由這段影片一探究竟。     

  

Powell's Books地址1005 W Burnside PortlandOR 97209 
Home Pagehttp://www.powells.com/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後記----中山誠品與電子情書

2002年,中山誠品因租約到期而結束營業,我轉而在《電子情書》裡的街角書店找到慰藉,隨著大壞蛋湯姆漢克步步得逞,那在日後取代誠品的健身房,自當被我投射為福斯書店。但問題當然無關健身房,是誠品的商業考量,決定了這間書店的命運。

上映於1998年的電子情書,是部詳實反映連鎖書店如何打壓獨立書店的電影,在劇中,福斯是集團的化身,書店場景亦是借用Barnes & Noble的店面。有趣的是,這部電影探討的不只是經營之爭,還有對現代社會的反思(例如對星巴克的看法);其中一幕,當老福斯訴說他與凱薩琳的母親如何透過「信封和郵票」遞送信件,對照當時正流行的Email和網路聊天室,也難怪Joe會促狹說了句"I heard about it !"但縱使Joe僅聽說過寫信,他販賣的卻是紙本書,而在科技產品推成出新的情況下,這位熱愛《教父》的 成功商人也無從預料,僅數年,這場集團和小蝦米的戰爭已變成紙本書的存亡之戰,讓他從「現代人」轉變為「傳統的辯護者」,而那些當年曾批判連鎖書店的讀者,又是否會回頭替Border的倒閉哀悼呢? 

            海明威說 :「再也沒有比書本更忠實的朋友了。」(攝於鮑威爾)

     
*關於中山誠品,可參考<誠品˙記憶和旅人筆記的<中山北路的天母誠品



2 則留言:

  1. 回憶要有對象,要成為歷史更要有和自己生命有關的訊息:在我的年代,學校附近的牯嶺街舊書攤是一個回憶,美國新聞處的圖書館又是另一個回憶,但是他們都沒有成為我的歷史,反而附近賣升學參考書的書店成為我回憶中的歷史,因為那時生命印記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專聯考.現在不一樣了,從您的分享中,我會想辦法尋這樣的路徑走一遭,帶著這篇心情記錄,徜徉於書店的歷史中,讓自己生命中這塊書店歷史不至因e化而消失的無影無終了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是胡思的老員工,也是一路伴隨著胡思從天母店到現在公館、士林兩家店,看到您的文章內心實在有說不出的感動,以往我也喜歡在上班前(可能是開門前、可能是自己的上班時間前)帶著一本喜愛的書,坐在天母的二樓窗邊,喝著一杯咖啡,那種心靈的寧靜與身心的享受,好像是無法解釋給沒去過胡思天母的人聽的。雖然我們離開了天母,但那個記憶一直存在每一個胡思人與胡思的朋友心中。記得曾經這樣問過老闆娘,如果之後賺了大錢,我們還有機會回來嗎?老闆娘眼中有著淚水,回我一個不捨的笑容...

    不好意思扯遠了,實在是半夜看到您這篇文章,內心太澎湃了!

    謝謝您喜歡胡思,也謝謝您寫的胡思^^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