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了篇文章,和女兒這張照片有關,摘錄如下:一雙兒女念研究所的暑期,接受明愛會的邀請為泰北的孩子授課,「給」並不困難,困難在返台後的思念,泰北孩子的身影,深刻絡印在這兩兄妹曬著黝黑的面龐上,他們為文「我把一部分的靈魂留在了黃果園」,並成立了部落格,認養了孩子,去幼稚園募書,這場旅行徹底改變了人生規劃,身為天主教徒,從小被教導,在一切事上看見天主,「如何回應現狀」成了孩子們新的思考方向,女兒甚至把論文題目設定為「知識份子的回應」,回應甚麼?回應的是社會,回應的是所生處的年代;相隔四年,兩人預計暑假再度「返鄉」,帶著他們尚不成熟的計畫,回到那魂縈夢繞的第二故鄉;甚麼是「吝嗇」?未必要給它惡名化,有時吝嗇只是忠實的保存天主賞賜的塔冷通,有時吝嗇是因為沒有典範可以學習,也有時候,吝嗇是欠缺一個公益平台可以廣納所有蓄勢待發的愛心,感謝明愛會的神父、修女、老師們30年來用他們無比的愛,在泰北撒種、灌溉、耕耘、收穫,讓兄妹倆得以走出溫室,依循前人的腳印,慷慨付出,並深刻體會到「施比受更有福」的真諦。
謝謝爸,讓我又走了一趟那年夏天的記憶,不過真的是"計畫趕不上變化",我想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,你再幫我們祈禱!
寫了篇文章,和女兒這張照片有關,摘錄如下:
回覆刪除一雙兒女念研究所的暑期,接受明愛會的邀請為泰北的孩子授課,「給」並不困難,困難在返台後的思念,泰北孩子的身影,深刻絡印在這兩兄妹曬著黝黑的面龐上,他們為文「我把一部分的靈魂留在了黃果園」,並成立了部落格,認養了孩子,去幼稚園募書,這場旅行徹底改變了人生規劃,身為天主教徒,從小被教導,在一切事上看見天主,「如何回應現狀」成了孩子們新的思考方向,女兒甚至把論文題目設定為「知識份子的回應」,回應甚麼?回應的是社會,回應的是所生處的年代;相隔四年,兩人預計暑假再度「返鄉」,帶著他們尚不成熟的計畫,回到那魂縈夢繞的第二故鄉;甚麼是「吝嗇」?未必要給它惡名化,有時吝嗇只是忠實的保存天主賞賜的塔冷通,有時吝嗇是因為沒有典範可以學習,也有時候,吝嗇是欠缺一個公益平台可以廣納所有蓄勢待發的愛心,感謝明愛會的神父、修女、老師們30年來用他們無比的愛,在泰北撒種、灌溉、耕耘、收穫,讓兄妹倆得以走出溫室,依循前人的腳印,慷慨付出,並深刻體會到「施比受更有福」的真諦。
謝謝爸,讓我又走了一趟那年夏天的記憶,不過真的是"計畫趕不上變化",我想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,你再幫我們祈禱!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