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孩子前的遠端工作人生】遵守這三個原則,還有千萬別穿睡衣開工
編按:本文寫於2020年4月。
我從2016年2月展開遠端工作至今,歷經結婚、搬家、赴美、生二寶,感謝公司信任,也感謝生在網路世代,讓我在不同階段依舊保有工作的節奏。去年趁育嬰留停,開始提筆將這段經驗記下,加上最近新冠肺炎肆虐,「遠端工作」成了熱門名詞,遂想將這4年點滴與大家分享。
關鍵評論網是一間網路媒體公司,因此在先天條件上,就比其他行業具備遠端工作的特質,我們使用遠端工具如Slack、Google Doc、Trello、Google Hangouts等已行之有年,編輯後台非僅限在公司操作,這幾年公司又將工作流程更加優化,打卡也是線上系統,讓遠端工作操作起來都相當流暢,是這份工作能遠端執行的首要關鍵。
基於有孩子前後的遠端工作流程、所需資源和另一半的溝通都截然不同,因此本系列的上下文,是以「生孩子」為分野,第一篇是單純遠端工作的經驗分享,第二篇較著重在有孩子後,是如何完成工作(例如育嬰共同工作空間、babysitter、和先生的分工等等)。
目前我們所在的美國維吉尼亞州正在「軟性封城」,意指除了買菜、看病、溜小孩外一律禁止出門,目前我跟先生已在家工作三周,家中還有2Y6M、7M的兩小,每天手忙腳亂,且戰且走,或許待這段日子上了軌道,再來更新一篇談【新冠肺炎肆虐下的遠端工作人生】。
回到主題,關於遠端工作能否成功,我覺得關鍵在於這三個原則:紀律、信任和溝通。
我和先生的新婚生活是在新竹度過,我們和母親的小學同學租房,那是一棟三層樓透天,我們使用三樓,二樓另有房客,共用一樓客廳和廚房。那年新竹的冬天特別寒冷,因此工作幾乎都在家中完成,殊不知風城的夏天不是蓋的,頂樓更彷彿置身烤箱,因此不時會到清大暫借先生實驗室的一張桌子,最後是房東阿姨大方出借二樓冷氣書房,解決了工作空間的難題。


劉軒在 〈在家工作千萬別穿睡衣:讓在家工作更有效率的10點建議 〉文中寫到:「雖然你打扮與否並不會影響工作,但過於邋遢會讓你心態懈怠,降低工作效率。」恰巧我正是該篇文章的編輯,「不穿睡衣」早已深植我心,在家上班自然是穿戴整齊。當時先生還特別把這事跟岳母報告,覺得太太「很看重」工作,可見服儀不只能讓自己上緊發條,也是向家中成員傳達訊息:「我雖在家工作,但我可是認真的」。
「自由」是在家工作者的兩面刃,若沒調整好心態,很容易就被所在環境牽著鼻子走,因此固定開工時間便很重要。公司固定上班時間為早上10點,也可選擇提前開工,因少了往返新竹和台北的通勤,我每日固定8點到8點半開電腦,5–5:30下班。
遠端工作,代表身旁沒有同事、上司盯著你瞧,但一旦信任崩解,一切就免談。每日工作,首先要確定網路連線是否順暢,不能讓同事在上班時間找不到人,去年8月女兒出生,在往醫院的路上也是先不忘通知老闆,生完也趕緊和新同事更新進度,總而言之,和公司維持通話順暢是首要原則。
在新竹期間我仍固定上台北,赴美前兩個月則較為頻繁往返。那時得5:50起床,趕搭6:20的新竹免費市區公車,買好蛋餅豆漿再跳上6:30往北車的客運,和往清大實驗室方向的先生揮手道別,通常8點到8:30可到公司。下午5點到5:30下班,順利的話8點左右可抵達新竹的家。通勤的日子雖然忙碌,但能和同事面對面聊天、一起結伴吃午餐的時光卻非常珍貴,赴美後就只能用視訊開會,雖然同事們少有提及,我自己可是深感中間的落差。

很幸運的是,我是在工作兩年後才轉為遠端,因此早已相當熟悉工作流程,和同事也有不錯的默契,溝通起來並無大礙,加上已有在新竹半年的磨合期,到西雅圖後,其實就是移地複製,而夏天差15小時、冬天差16小時的時差,也讓我能參與每周一的編輯會議,和每兩周一次的主管會議,與老闆也會定期one on one,討論重點包括 : 讓老闆、同事知道你最近忙了什麼?策畫什麼專題、專案?有沒有需要公司協助?對公司有沒有甚麼意見?千萬不要有事放在心裡不說,畢竟人已不在公司,溝通不良定會造成兩方的不便。
總結到此,作為一個遠端四年的工作者,我認為技術面就是熟能生巧,反倒工作的自我定位是一大學問,時不時要問問自己 : 這份工作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? 當前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?
許多人聽到我是遠端工作者都投以羨慕,其實這在職涯規劃上是有得有失的,這時候,關鍵的自我定位,就能釐清妳在公司的角色,亦較不會在取捨中感到失落,進而能將遠端工作的角色發揮到最佳狀態。

留言
張貼留言